丧葬文化
当前位置:首页 》 丧葬文化 》 丧葬文化

满族的丧葬习俗

 满族先人早期认为人死有灵魂,灵魂是不死的,进而又认为灵魂就是鬼魂,具有一种超人的力量,能保护或危害活人。因此,其丧葬习俗已由抛尸于野、“不封不树”,进而有了墓葬、土葬以保存尸体。肃慎、挹娄人时,无停尸之仪,无哭丧之礼,无服丧之制,“贵壮贱老”。到了勿吉时,已发展为“其父母春夏死,立埋之”,并且已于“冢上作屋,不令雨湿”,开始重视亲情了。这时的满族先人还实行火葬、水葬。但大多还是土葬。靺鞨时,“死者穿地埋之,以身衬土,无棺敛之具,杀所乘马于尸前设祭”,杀马为祭,对死者是厚重的祭祀。渤海时仍主要是土葬,少有火葬,并承袭了“冢上作屋”的封土为冢的旧俗。与勿吉人“交木作小椁”不同的是大多采用封土石室墓,还有石棺墓。这时的葬法也较复杂了,不仅有单人葬、二人合葬、多人合葬;有一次葬、二次葬;有仰身直肢葬,也有屈肢葬。头足方向也不一,但以头南足北、仰身直肢合葬、二次葬居多。金代女真人葬俗突出的特点是火葬,在墓穴内将尸体火化,把骨灰装入木棺,再将木棺、骨灰、陪葬品一同加以焚烧,之后封土成坟。


满族入关后,受汉文化的影响,丧葬习俗发生了很大的变化,但在许多方面仍保留本民族的特点。满族丧葬风俗,大体可分为停尸、哭丧、招丧、开殃榜、入殓、祭奠、出殡、服丧等内容。停尸时,满族习俗以西为贵、为尊,因而与汉族停尸正堂不同,而是停尸于西屋中央,头西脚东仰卧。满族报丧时有一个特殊的方式,即悬挂红幡。清代后期,民间通用红布。幡长九尺,幡杆高一丈五尺左右,立在院门之前,男在门左,女在门右,俗称"门幡"。门幡每天日出悬出,日落取下,放在棺旁侧。满洲习俗,贵白贱红,以红为送终色,因而长幡用红色。入殓:装尸入棺的仪式叫"入殓"。满族使用的棺材俗称"旗材",其型制与汉族的棺材不同,汉材平顶,而旗材则如屋脊,中均崛起,两边倾斜,内部高大。